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问答  /  安徽为什么称之为泄洪地,怎么解决这里的洪灾「」

安徽为什么称之为泄洪地,怎么解决这里的洪灾「」

分类:知识问答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合肥暴雨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合肥暴雨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安徽为什么称之为泄洪地,怎么解决这里的洪灾

曾有人预言:在21世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战争,不是为土地而战,也不是为石油而战,而是为水而战。现如今,在我国西部地区,淡水资源属于稀缺资源,很多地区都十分干旱缺水。但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水力资源过于“丰富”,反而对当地居民造成灾难,而安徽更是全国默认的“泄洪区”。

那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安徽会被称之为泄洪地,面对洪水给当地带来的灾难,我们又能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何为泄洪地?

人们往往将泄洪与泄洪区混为一谈。

泄洪,顾名思义,就是把洪水往地势较低的下游排泄。

而泄洪区是指封堵水闸,用人为手段(常见的就是炸坝),打开一缺口,向规定地区引流洪水,减少对水域周边的危害。国家规定泄洪区不可以开发为住宅工厂等一切建筑,非法建筑政府不以保障,但可以开发为农田。

泄洪区又是怎样形成的?

那泄洪区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一条河流的流向总是顺着地势由高处向低处流动,从高山上下来的河流,由于地势落差大,河流的移动速度很快,当河流到达中下游时,地势变得十分平坦,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河床中,水流对两岸及河床也会持续进行摩擦和冲击,这两种综合作用的影响,会使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通过长期的河道位置变化,或者受到强降雨的影响,会使得同侧相邻的弯曲河道慢慢靠近,最终水流会跨越这个弯曲点,以直线的方式向下游流去,原来的河道的水量就会慢慢减少以致于枯竭,形成滩涂或者冲击地。

该地区持续发生着被河水淹没,以及河水退去可以耕种的反复过程,利用大自然的这种规律,该地区自然成为可以有效引导洪水的地区,泄洪区的范围也就这样形成了。

安徽为什么被称作泄洪地?

从总体来看,安徽合肥周边的地形似如一个盆地,主要以巢湖为中心,形成一个构造断陷,西边大别山崛起,东部受到挤压,也有一些微微隆起的低缓的丘陵,从河流发育来看,是以巢湖为中心的向心状水系,四周河流汇集于巢湖,巢湖再补给于长江,而省会合肥就位于巢湖边上,处于区域内地形低点,故多被用作泄洪地。

此外,合肥北侧有一条河流滁河,位于长江与淮河之间,这条河很特殊,既不入淮河,也不入巢湖,反而独自成溪汇入长江,这条河的覆盖流域面积较大,且河流发育过程中受地形影响,落差非常小,这意味着洪水来时,容易导致排水不畅,常常出现洪水灾害。

怎样解决这里的洪灾?

既然洪灾给人类带来这么多灾难,那我们有什么办法能解决它呢?

首先我们要积极落实国家关于河道整治意见,疏浚河道,保持河道畅通,遵循"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

其次,还要开挖人工河道,根据当地情况,沟通当地渠道。最后,还可以拓宽河道,加大河流泄洪量,以此解决洪水问题。

我是科学驿站,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博士,是一名热爱科学、热爱分享的科普答主,同时也是科学领域优质创作者、今日头条青云获奖者,如果我的文章有帮助到你,欢迎点赞和关注哦!

我觉得江南这一次主要是皖南山区大暴雨引起山洪爆发,导致黄山宣城池州部分地区受灾,但山洪基本是一条线受灾。到宣城马鞍山芜湖主要是青弋江水阳江的下游古丹阳湖有几个圩破圩了,这也减轻了芜湖市青弋江的防洪压力,也减轻了当涂县水阳江支流姑溪河的防洪压力。也部分减轻了芜申运河和太湖的压力。江南的城镇没有被淹。损失的主要是养殖的鱼虾蟹和种植的水稻。而淮河流域是上保河南下保江苏的,淮河水如果不在安徽泄洪,肯定是以很快的速度大量的流入洪泽湖和高邮湖等江苏地区,就今年的水情江苏根本扛不住,苏吹的防洪堤泄洪渠,可以说立马土崩瓦解。巢湖的上游杭埠河长临河 下游裕溪河滁河牛屯河,以及董埔水库和大巢湖 等水系的水灾今年很严重,很多城镇被淹,多处环巢湖大圩泄洪,和全椒滁河段的两处泄洪,都是为了保合肥市。这个和江苏没多少关系。

肆虐的洪水肆意泛滥,淹没了数万亩良田,绿油油的庄稼瞬间被洪水吞没,化为白茫茫一片,着实令人心疼!到目前为止,安徽省开始泄洪、蓄洪的区域分别是庐江县白湖东大堤、全椒县荒草二圩、荒草三圩、肥东县十八联圩和王家坝闸淮河颖上县南润段、姜塘湖、邱家湖三个行蓄洪区。这种情况说明我们安徽省的防汛压力巨大,各干支河流仍将面临严峻的洪水考验。

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体系和安徽省行蓄洪区的数量,作用。

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体系主要是堤防、行蓄洪区和水库群、湖区三大体系来实现,其中堤防是根本。但是当面对巨大洪水和超大洪水,就需要水库、湖泊消峰和行蓄洪区分散消洪。

长江中下游地区共有42处蓄洪区,安徽省就有国家级蓄洪区24处,其中淮河流域19处,长江流域5处。

行蓄洪区是在水库、湖区等蓄水空间用完时,启用的最后手段。为了保障更多人民的生命安全,与其任由河水冲破堤防,不如主动破堤或开闸放水蓄洪。因此,蓄洪区也被认为防洪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对于蓄洪区的设置,国家是进行科学对比、合理规划并且进行论证的。

1 在平时没有洪水时,行蓄洪区从事的生产活动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在分洪蓄洪以后,受到的损失是可以控制的。这些地区大都是农田,人口稀少或已经外迁。

2 行蓄洪区的设置也要在河道的中上游地区,在下游一般靠近大海、湖泊或大的江河,没有必要再设置行蓄洪区。

3 行蓄洪区的设置一般根据经济情况以及洪水的自然规律,有统筹的安排,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了保护重要地区不被洪水淹没,尽量减少损失,只能牺牲某些次要地区。

4 行蓄洪区有一定的补偿金额。

三、安徽省江淮之间的地形、地理状况决定了必须设置行蓄洪区。

我们以江淮之间为例,来说说这个问题。

一是江淮之间的河流都发源于大别山,河流上游是山区,丘陵地带,不能设置行蓄洪区,只能在中游江淮之间。

二是江淮之间的巢湖湖面较小,虽“旱时吐水,涝时纳水”,但蓄水能力有限,无法与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相比。在大的洪水来临之前,为了争取主动,部分河流只能被迫破堤泄洪。

三是江淮之间西面是大别山,水汽受阻,一旦冷暖空气交汇,就容易形成较强降水。今年自入梅以来,江淮之间降雨持续,先后有8次强降雨过程,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7月17、18日,合肥地区两天降雨量达到300毫米,并且是上中游同时降雨,大量河水涌来,河道难以承受。

四是长江、淮河双线夹击,一旦降雨,汛期发展快,干支流河水碰头,堤坝险情多。

四、如何解决安徽省的洪灾呢?

在治理河流洪灾上,一贯的办法是“疏”,因此,解决的办法只有三条。

一是按照国家管理河道的有关规定,积极疏通河道,清淤河沙,保持河流畅通。

二是加宽河道,加固堤防。

三是积极开挖人工河渠,打通各干支河流,增加入江口。

在大的灾难面前,人民的生命重于一切。向行蓄洪区那些“舍小家,保大家”的人民致敬!向每一位抗洪救灾的人民群众、工作人员、解放军致敬!

以上是我的回答,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正。

到此,大家对合肥暴雨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合肥暴雨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